| 不止薪资翻三倍,更是生命的破茧成蝶!崔老师:以真心守护成长的暖心摆渡人 | 当前位置: 首页> 资讯中心> 公司动态> 详情 |
就业老师从来不是简单的“指导者”,而是学员从迷茫学海驶向职场彼岸的“暖心摆渡人”。
博为峰青岛校区的崔老师,在学员口中亲切的“婷姐”,便是这样一位带着温度的摆渡人。
自2022年加入以来,她陪着校区从“零学员、折叠桌当讲台的临时教室”走到“200余人成功就业”的热闹景象。
用“真心焐热迷茫,用专业照亮前路,更用双向奔赴的羁绊”,托举着一批又一批学员完成职业转型的梦想。

01 从“教育初心”到“共成长的见证者”
崔老师的职业轨迹,始终绕不开“守护学员成长”这一核心。
教育学专业出身的她,带着对教育的赤诚闯进培训行业,在青岛校区刚起步时便毅然加入,成为最早的“拓荒者”之一。
还记得最初的日子,租借的办公室里摆着几张折叠桌当课桌,如今,一晃三年过去,她已经带完测试104期学员,目送200多位学员带着offer奔赴职场。
这段“从0到1”的历程里,她给就业老师这个角色定下了最动人的注解,浓缩成三个滚烫的关键词:
以真心换真心
不是对着模板制定计划,而是翻遍学员的履历、聊透他们的顾虑,把“你的目标”变成“我们的目标”,让每个学员都能感受到“被放在心上”的踏实;
专业裹着暖意
用扎实的专业能力拆解技术难点,更在学员自我怀疑时蹲下来陪他打气,把“你不行”变成“再试试,我陪你”;
双向的奔赴
学员深夜发来的“面试过了”的喜讯、逢年过节的一句问候,都成了她坚守的动力,也让师生变成了彼此成长的见证者。
在学员眼里,她从来不是单一的身份:纠结职业方向时是帮着梳理思路的“引路人”,连租房子遇麻烦时都能随时请教的“婷姐”。
“婷姐”这个带着亲昵的称呼,藏着学员们最真切的信赖。

02 用细节藏起暖意,让成长自带光芒
崔老师的工作里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藏着一个个浸着温度的瞬间。
那些学员的转型故事,既是成长的勋章,更是她用真心浇灌的结果。
从“保险推销员”到某想汽车14K工程师:一场双向的选择
测试41期的季同学,是青岛校区“第一个走出校门的就业学员”,他和崔老师的相遇,还带着点戏剧性。
28岁的他当过兵、教过物理,最后做着月薪4k元的保险销售,跑遍写字楼却看不到未来。
那天他抱着推销保险的念头走进校区,没想到被课程细节和崔老师的耐心打动。
“这里好像真的能给我一条出路”。
校区初期连助教都没有,崔老师。便成了季同学的“专属陪练”。
知道他基础弱,每天下班后果断留下来,陪着他在教室学到八九点;
了解到他想走车载方向,崔老师翻遍资源库,每天中午陪他过技术面试题……
面试某想汽车那天,季同学紧张得手心冒汗,出门前崔老师塞给他一瓶温水:“你准备的比谁都充分,放轻松”。
当季同学带着“期望13K”的结果告诉崔老师时,她比自己拿到offer还激动,但,惊喜远不止于此,隔天,HR主动把薪资提至14K。
如今季同学薪资早已涨到20K,逢年过节总会发来消息,偶尔回青岛还会特意绕到校区,和崔老师聊聊工作里的新鲜事。

30岁建筑经理的逆袭:事业爱情都圆满的“双向成全”
30岁的王同学来校区时,心里装着满满的顾虑。
作为建筑行业的经理,他拿着8-9K的月薪,却抵不住行业波动的冲击,每月的房贷像座小山压得他喘不过气,总担心“转行进度赶不上生活成本”。
为了追随在青岛的女友,他毅然来到刚起步的青岛校区。
恰逢王同学生日,那天,王同学推开门后,看到教室里拉着彩条,崔老师和几个同学捧着蛋糕唱生日歌。
这个从小到大都没怎么过过生日的大男人,红着眼眶说了句“谢谢婷姐”。
后来他才知道,崔老师在学员进校时就默默记下了学员的生日,就连蛋糕也是崔老师根据学员的喜好,亲自挑选的。
就这样,王同学带着所有人的期待,开始了学习之旅。
天不随人愿,就业阶段的一个坏消息让王同学慌了神:
女友突然被公司优化,两个人的压力瞬间翻倍。
崔老师知道后没多说什么,当天晚上就抽时间对其女友进行额外指导。
那段时间,崔老师既要忙王同学找工作相关事情,又要盯着王同学女友的机会。
直到王同学拿到3家offer,其女友也顺利找到工作,她才松了口气。
最终王同学选择了某12K月薪的岗位,如今也成了校区的“常客”:新老学员交流会总有他的身影。
分享经验时总说:“婷姐不止帮我转了行,更让我在站稳了脚跟”。

从“2.5k零工族”到10K工程师:把“放弃者”拉回正轨
49期的刘同学,曾是老师们眼里“最让人头疼的学员”。
27岁的他做过婚庆、跑过销售、开网约车,每月拿着2.5k的月薪,长期松散的状态让他上课总睡觉、还时不时请假失联。
可崔老师知道,这个看似“摆烂”的男生,其实是被生活磨没了信心。他的学费,是退休教师奶奶攒了大半辈子的积蓄。
她没有批评,更没有放弃。
每次刘同学失联,她都耐心联系,找到人后也不指责,只是拉着他坐在教室外的长椅上聊天:“奶奶把养老钱给你,不是让你混日子的,是盼着你有个正经出路”;
聊到未来,她不说空洞的大道理,而是算着“你好好学,入职后一个月就能给奶奶寄点生活费,比现在强多了”。
她还定期给奶奶打个电话,报喜不报忧,再把奶奶的叮嘱悄悄转告刘同学。
慢慢地,刘同学变了:上课不再睡觉,笔记记得工工整整,遇到问题主动追着老师问。
当他拿着10K的offer回来时,每个人都为他感到高兴。
如今他每周都会回校区,有时帮着整理资料,有时约助教吃串,总说“这里比我出租屋还暖”。

应届生的跨专业逆袭:把“零基础”变成“潜力股”
67期的张同学,是个目标明确的“愣头青”。
作为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专业的应届专科生,他没有任何IT基础,却铁了心要走车载测试方向。
身边人都觉得不现实,崔老师却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有目标就好办,我陪你一起冲”。
为了帮他补基础,崔老师每天课后留10分钟,帮他划重点、梳理知识框架,临近求职,她特意请来做车载测试的老学员当交流经验,针对性地提改进建议。
当张同学拿到吉某利汽车9K的offer时,第一时间告诉了崔老师。
前不久回访,这个曾经的“零基础”应届生,已经晋升为中级测试工程师,算上补贴月薪达16K。
他在消息里说:“婷姐,要是当初没有你撑着我,我早就打退堂鼓了”。

03 用巧劲解难题,让校区成“第二个家”
校区发展的路上,崔老师也遇到过不少棘手的问题,但她的解法里,总带着“温度”和“智慧”,让难题变成了凝聚人心的契机。
应对“放弃倾向”:家校同心,把“想逃”变成“想拼”
学习最怕“半途而废”,有的学员因技术瓶颈想放弃,有的因家庭压力打退堂鼓。
崔老师的办法是“家校联动”,把单方面的“劝学”变成共同的“守航”。
她会先单独和学员聊,不是催着学习,而是问“是不是遇到难处了”,再联合技术老师制定针对性的补弱计划;
之后主动邀请家长来校区,不是告状,而是翻出学员的学习笔记、练习记录,坦诚地说:“孩子很努力,只是暂时遇到坎了,只要他不放弃,我们校区肯定陪到底”;
遇到家长和学员沟通不畅的,她还会当“中间人”,帮着化解矛盾,让家长知道“孩子的努力值得期待”,也让学员明白“家人的支持一直都在”。

应对“氛围低迷”:老学员返场,让“榜样”就在身边
有时候班级学习热情不高,凝聚力差,崔老师的“独门秘籍”是开“新老学员茶话会”。
不是严肃的分享会,而是摆上零食饮料,让已经就业的老学员“回家”聊聊。
崔老师会邀请那些转型成功的典型回来,不用准备演讲稿,就像和弟弟妹妹聊天一样,讲自己当初怎么啃下难懂的知识点,面试时踩过哪些坑,入职后如何快速适应;
更会聊起“当初婷姐怎么陪着我刷题”“遇到困难时婷姐怎么开导我”,用亲身经历告诉新学员:“按老师的要求做,我们能成,你们也能”。
成年人最容易被“同龄榜样”打动,茶话会结束后,班级里主动问问题的人多了,自习室的灯也亮到了更晚。
有个新学员说:“原来我现在经历的,他们都经历过,连婷姐都陪着他们熬过来了,我没理由偷懒”。

04 以真心为笔,写满成长的诗
作为校区的“元老级”就业老师,崔老师给新同行的心得只有一句:
“把每个学员都当成想拉一把的朋友,真心从来不会白费”。
她总说,成人教育不是“流水线生产”,而是“用一个生命温暖另一个生命”,学员们带着生活的压力来学习,既要教他们技能,更要给他们底气。
对于那些已经奔赴职场的学员,她的祝福简单又实在:
“好好工作,好好生活,累了就回校区看看”。
校区从来不是“毕业就散场”的驿站,而是他们随时可以回来的“第二个家”。

从几张折叠桌的临时教室,到200余名学员的职业新生;从“拓荒者”崔老师,到学员口中的“婷姐”,青岛校区的成长轨迹里,写满了崔老师的真心与坚守。
她用专业帮学员搭建起技能的阶梯,用细节焐热了学员迷茫的时光,更用归属感让校区成了温暖的港湾。
她的故事,不是某一位老师的特例,而是博为峰老师“以学员为中心”的生动缩影。
在这里,每个想改变的决心都会被尊重,每个为梦想的努力都会被支撑,每个职业转型的梦想,都有暖心的摆渡人陪在身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