鸿蒙智行交付90万!车载测试工程师“奇缺”,每万辆车配12人,薪资一路看涨? | 当前位置: 首页> 学习中心> 行业动态> 详情 |
8月25日,在智界及问界秋季新品发布会上,华为常务董事、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透露的一组数据,让人们清晰看到了智能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态势:
鸿蒙智行累计交付突破90万辆,连续14个月蝉联中国汽车品牌成交均价第一名,多款车型交付成绩亮眼,华为ADS辅助驾驶半年里程也突破16.7亿公里。
智能汽车市场的火热增长,不仅带动了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,更催生了对特定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,其中车载测试工程师逐渐成为行业争抢的“香饽饽”。
然而,这背后离不开行业发展带来的刚性需求、日益扩大的人才缺口以及可观的薪资溢价空间。
01 智能汽车发展带来的刚性需求
车载测试工程师之所以需求旺盛,首先源于智能汽车发展带来的刚性需求,在智能汽车的研发进程里,测试工程师的核心工作内容已从传统意义上的硬件验证,转变为对全链路质量的统筹管控。
从量产环节对质量保障的需求层面分析,测试工程师的配置比例与车辆的智能化水平存在直接关联。
以L3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车型为例:由于这类车型涉及更为复杂的决策算法以及冗余设计,其对测试工程师的需求量需提升至每万辆10-12名。
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,车辆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工具,更像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,搭载了大量的软件系统和电子设备,从辅助驾驶系统到车载操作系统,从车联网功能到智能座舱交互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验证。
传统汽车的测试更多集中在机械性能、安全性能等硬件方面,而智能汽车的测试则更侧重于软件功能的稳定性、兼容性、安全性以及与硬件的协同配合。
如果没有专业的车载测试工程师对这些复杂的系统进行全面检测,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,不仅会影响车辆的使用体验,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。
因此,按照每万辆智能汽车对应10-12名测试工程师的标准来计算,随着智能汽车交付量的持续攀升,对该岗位的需求也会随之刚性增长,这是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。
02 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“抢人大战”
主机厂与Tier1供应商之间的“抢人战”,进一步凸显了车载测试工程师的稀缺性。
工信部在《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》中明确指出,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总量将达120万人,但人才缺口预计高达103万人。
Tier1供应商作为为主机厂提供核心零部件和系统的企业,与主机厂在智能汽车研发生产过程中联系紧密,双方都需要大量的车载测试工程师来保障产品质量和研发进度。
当前,智能汽车行业竞争激烈,各大主机厂都在加速推出新车型、新功能,以求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,而产品的快速迭代离不开测试环节的高效支撑。
如果测试工程师数量不足,很可能导致产品测试周期延长,影响产品上市时间,进而错失市场机遇。
同时,Tier1供应商为了满足不同主机厂的需求,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测试能力,对车载测试工程师的需求同样迫切。
然而,由于车载测试工程师需要同时具备汽车领域知识和软件测试技能,培养周期较长,现有人才供给远远跟不上行业需求增长的速度,这就使得人才缺口逐渐显现,主机厂与Tier1供应商之间的人才争夺也愈发激烈。
03 薪资溢价空间大
车载测试工程师由于需要掌握汽车电子、自动驾驶、车载系统等专业知识,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,具备相应技能的人才数量较少,因此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,往往会提供更高的薪资待遇。
对于其他行业从业者来说,转行到车载领域不仅能够拓宽职业发展路径,还能获得显著的薪资提升,这一薪资溢价空间成为了推动他们转型的重要动力。
综上所述,随着智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,鸿蒙智行90万辆交付量的背后,是车载测试工程师岗位需求的不断攀升。
每万辆智能汽车对应10-12名测试工程师的刚性需求、人才缺口以及传统转行薪资溢价空间高等原因,共同造就了车载测试工程师成为行业“香饽饽”的现状。
未来,随着智能汽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,对车载测试工程师的需求还将不断增加,如何解决人才缺口问题,将成为推动智能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更多软件测试相关推荐:
文章来源: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文内容不用于商业目的,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,请权利人联系博为峰小编(021-64471599-8103),我们将立即处理